笔者的家乡在山西省阳高县东南端,与河北省阳原县东井集镇接壤。东井集镇历史悠久,当地的集市更是远近闻名,辐射周边晋冀两省数十个村庄。去东井集镇赶集,是许多家乡人美好的记忆。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我家经济条件拮据。那时候,能跟着父亲去东井集镇赶集,买一块糖、吃一张煎饼或喝上一瓶汽水,解解馋,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。集市上诱惑着我的商品不胜枚举,只是我知道父亲手头不宽裕,便不会轻易提出要求。父亲明白我的心思,偶尔也会给我买个气球、陶瓷水鸟口哨之类的玩具,满足我的渴望。其实,当时父亲只靠卖几只兔子和一些鸡蛋换来的几元钱赶集,家里要买的日用品不少,这几元钱他边花边盘算着,能挤出几毛钱来给我买吃的、玩的,实属不易。
记得那时,东井集镇有4条大街,街上各家商铺的门头都挂着箩筐似的木圈,下垂鲜艳的红布条,这是商铺的幌子。香酥鸡、腐咸肉、酱猪蹄、酱牛蹄、五香豆腐干、小米煎饼、香酥大豆、香味粉丸、白切面、油炸糕、莜面窝窝、蒿子面、桑干鲜鱼、东井集黄酱……各色美食琳琅满目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那时候,镇上没有汽车行驶,货摊摆满道路两旁,各类杂货应有尽有。
【资料图】
记忆最深的是南街那家名为“苏记煎饼”的铺子,那时候,只要我去赶集,父亲必定会去店里花1角5分钱给我买一张煎饼吃。那色泽金黄、热气腾腾的煎饼,入口满是五谷的香气,至今回味起来仍让人垂涎欲滴。
儿时最快乐的时光除了过大年,就数跟着大人去东井集镇赶集了。每逢赶集日,东街那家卖陶瓷水鸟口哨的店铺前总是挤满了孩子。大家翘首望着店老板,听他用口哨吹出十几种悦耳的鸟叫声。当然,孩子们心中最渴望的是大人能给自己买一只陶瓷水鸟口哨,等店老板往口哨中灌入适当的水,拿在手里吹起来,快乐油然而生。
为了活跃集市商贸,东井集镇还会不定期举办大型物资交流会,当地人称之为“赶会”。每逢赶会期间,镇上热闹非凡,远近商贩云集,晋南的日用铁器、冀西的木梳、坝上的莜面、集宁的羊杂、大同的铜器,等等,商品应有尽有。各种叫卖声混杂在一起,仿佛是一首充满地方特色风味的交响乐曲。那时没有高音喇叭,商贩们全凭一副嗓子高声叫卖,出售本地特色产品的摊主更是现编现唱:“小石庄的李子,大姑娘的脸,不用揣摸就是绵”“林家庄萝卜黄又脆,又嫩又甜赛香梨”“揣骨疃镇的圪渣饼,太后吃了把拇指升”“化稍营驴肉就是香,八仙聚会也品尝”……
赶会期间,集市上不仅有各种日用商品和美味小吃,还有舞拳弄棒、说书唱戏、耍猴驯蛇等精彩表演。那时赶集来回步行20多里路,虽有些累,心里却十分满足。
儿时跟着父亲赶集,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,就是父亲卖油换回一张已不再流通的5元钱。
那年秋天,父亲用自家种的作物换来5斤菜籽油。又逢赶集日,父亲领着我将5斤菜籽油带到集市上出售,计划用卖油的钱给我们兄妹几个买布做冬衣。不料想,买油人给的竟是一张已不在市面上流通的钱币。父亲没读过书、见识也少,当在布摊得知这是一张过期的钱币时,急得满头大汗,不知该怎么办。
这样的事情在集市上算是一则新闻,很快就引来不少人围观。大约过了一个钟头,一位身穿制服、5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走进人群,他问父亲:“是您卖油收了一张过期票子吧?”父亲点头道:“是我,你看我这运气真背!”说着,父亲将钱拿给那人看。中年男人拿过钱币一看,说:“您别急,这张5元钱是过期了,已不在市面上流通,但可以到银行兑换,我领您去。”听罢,父亲总算振作起了精神。
我们随中年男人来到东井集人民公社大院内的银行,顺利兑换出了5元新币。父亲忙向这位干部模样的人道谢,那人忙说:“不用谢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后来才知道,那位中年男子是东井集人民公社的副主任,姓曹。如今回想起这件事,我仍会为曹先生朴实、真挚的为人所动容。
带着儿时美好的记忆和内心的赶集情结,近两年,我去过两次东井集镇的集市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东井集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,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崭新的新型集镇。4条大街拓宽了,很多平房已被两层小楼所取代,整洁的街面、路灯、宣传牌,处处透露着现代化气息,儿时街面上那些有着浓厚乡土气息的老商铺也消失得无影无踪……
站在曾经熟悉的老地方,我仿佛又看见了父亲赶集的身影。如今父母早已过世,可父亲带我赶集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,我不由湿了眼眶。东井集镇赶集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,但与儿时相比,如今的集市总缺少了些什么,当然也无法体会那时的欢喜和快乐了。
现如今,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,乡村公路四通八达,人们的出行便捷了许多,村镇商贸十分便利,网购也走进了农村,可许多人依旧喜欢赶集。东井集镇大集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,先前的不少老字号都有历代相传的绝活儿,有其自身优势和品牌价值。若能将这些老字号恢复和发展起来,必定能更好地促进周边商贸交流,拉动一方经济发展。
(图为村镇赶集场景)
标签: